圈足器的泥芯撑技术
对鼎、斝等三足器而言,泥芯撑的使用是与封闭器底、使用盲芯的技术进步直接相关的。从二里头时期到二里冈时期,所有的三足器都是空足的,耳部较小、不含泥芯,当器形较大的时候,使用槽耳的方式减轻耳部的重量和壁厚,从而避免浇不足或者断裂之类的铸造缺陷发生。空足对于盛装、烹煮食物而言很不方便,但若浇注实足又可能在冷却时产生缺陷,因此空足的形制应当是技术障碍的结果而不是器形设计上的主动选择。使用盲芯可以减轻耳、足等部位的壁厚,从而不违反同时凝固原则,同时亦能封闭器底,满足盛装食物的功能要求。具体做法是将泥芯保留并包裹在足内成为盲芯,而为避免盲芯成为悬芯,必须使用泥芯撑定位。盲芯技术的应用影响深远,殷墟文化晚期直至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仍然广泛采用这种技术处理足、耳。孝民屯铸铜遗址发现有鼎足的泥芯,芯的两侧及内侧均有作锥状凸起的泥芯撑,泥芯撑凸起的高度等于铸后足表面铜质的厚度。锥状的泥芯撑在铸后的器表上并不容易被观察到,往往需要借助X光识别,不过较大的泥芯撑则会导致在器表铸出较大的孔,从而露出泥芯。殷墟较大的铜鼎鼎足侧面有时会露出空洞,往往是在泥芯撑的位置。 |
|